在北半球是夏至之日,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而在南半球,尤其是南极洲,情况则截然相反,此时太阳到达冬至点,南极洲正处于漫长冬季的深处。不过,从这一天起,南极的黑夜开始逐渐缩短,白昼慢慢变长,意味着最黑暗、最难熬的时期即将过去,光明的希望正在归来。在长期的南极科考历程中,各国考察队员约定俗成地将6月21日定为共同欢庆的日子。
仲冬节前夕,中国南极中山站向武汉大学发来感谢信,向学校长期以来对极地考察事业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自1984年参与创建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起,41年来,一批又一批武大学子与教师跨越重洋奔赴南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各类科研设备的高效运转提供技术支持,用持之以恒的付出,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添砖加瓦。
受习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精神感召,武汉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的朱子渊博士在聆听了第36次南极科考队成员、中国极地研究所王睿校友关于“我的极地之旅”的后,向导师熊超教授表达了强烈参加南极越冬科考的愿望。经过严格选拔、考核和培训,朱子渊于2024年10月26日作为武汉大学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之一正式出征。2024年12月8日,朱子渊和李雪璟校友在南极中山站完成了第40次科考队与第41次科考队的岗位交接。两位队员相会于遥远的南极中山站,体现了一代又一代武大“空间物理人”在极地空间探测领域的传承与责任担当。
南极大陆与我国相距约12000公里,这片遥远的神秘大陆有着远不同于人类栖息地的自然环境,酷寒、干燥和狂风暴雪是南极恶劣天气的三个关键词。然而残酷环境却也能孕育出不寻常的美好,比如南极特有的生灵契合弥漫在天上的极光。与低纬度地区不同,高纬度极区的地磁场具有较大倾角,会导致来自太阳风与磁层中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较低的地球大气层,与中性大气碰撞并激发大气分子或原子而产生极光。大气中的氧原子形成的极光会在不同高度呈现红绿两色。朱子渊仍然记得李雪璟的叮嘱,观测这两种极光是中山站空间物理岗位队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随着极夜的临近,南极中山站高空物理观测栋楼顶放置的两台单波段全天空极光成像仪的观测任务变得愈发重要。它们会持续记录红(630.0 nm)绿(557.7 nm)两种颜色的极光信息,直至极夜结束。
此外,极区特殊的电离层结构也是南极科考空间物理观测任务的重点对象,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中山站位于极盖区下方,站区内安置高频雷达能够解析电离层大尺度对流电场等相关参数;同时配备的测高仪(Ionosonde)及高精度GNSS闪烁接收机能够捕捉小尺度电离层不规则体,实现对极区电离层多尺度结构的协同观测。
极夜期间,中山站共有11台空间物理观测设备,仪器日常维护与科学研究工作同步进行,这给朱子渊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压力同时也是驱动力。比如暴风雪中雷达坏了,朱子渊就自己摸索着修理,碰见新问题就请教中山站领队刘建军老师,或与熊超微信联系,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朱子渊说,极地科考如同漫步在极夜,如果只顾着仰望极光便会迷失在暴风雪之中。而遇到困难,同导师及课题组其他师生的线上会议便是极夜中的南十字星座,闪耀着前进的方向。
目前,中山站所有空间物理观测设备工作正常,各种观测数据正稳定产出。和其他41次科考队员一起,年轻的武大空间物理人将熬过这一年南极的风雪。当雪龙号破冰船的巨轮再次在南极冰原上犁开银白的归途,那道被螺旋桨碾碎的冰辙里,既映照着武大科考人此程的足迹,也为下一批坚守者指明了来时路。
据了解,在仲冬节时,考察队员们会精心打扫、布置考察站,用彩旗、彩带、灯笼等装饰建筑,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准备丰盛的食物,除了日常储备,还会拿出珍贵食材制作特色佳肴。同时,组织多样的娱乐节目和体育活动,如举办小型演唱会、化装舞会,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台球比赛等。
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会在仲冬节当天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队员们身着整齐制服,面向国旗肃立敬礼,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南极冰雪中飘扬,彰显国家的力量与尊严。由于距离其他国家考察站较近,通常都会进行联谊,考察站之间轮流做客,庆祝活动持续2至3天,增进彼此友谊,促进文化交流。
仲冬节对南极科考队员们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时间节点,更是精神寄托,给予队员们继续坚守和探索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在这片遥远的冰雪世界,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不懈奋斗。
下一条:【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习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暨《经纬冰穹:武汉大学极地科学考察故事》发布会